必读书目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谢利·卡根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公开课地址:http://open.163.com/special/philosophy-death/
《最好的告别》
阿图·葛文德
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地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扩展书目
《向死而生》李开复
李开复曾任职苹果公司,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转战Google, 2009年离职创办创新工场,这些不同的角色让他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但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一场疾病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李开复对过去一年的动情回顾,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这本书写出了作者患病期间的人生感受,可谓劝世贤言。读之,能从中获益匪浅。
《死后的世界》雷蒙德·穆迪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滚蛋吧!肿瘤君》熊顿
《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由熊顿本人创作,以她治疗的过程和内心感触为素材,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笑对生活的感人纪实。在睁眼就是治疗室,入耳就是化疗、吃药、体温、白细胞增减的环境里,她乐观的记录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用画笔细心捕捉了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的关怀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一个风趣幽默的漫画家,在经历疾病给她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仍旧用作品里难以置信的坚强和幽默风趣的自嘲泰然处之。也能从中获得积极面对人生挫折的正能量。相信《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能帮助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彼此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信念。阅读此书,读者能感受到这本漫画簿子,已经与她略显脆弱的生命,融为一体。
《此生未完成》于娟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透过了悟心性所建构的慈悲世界的愿景。
——索甲仁波切
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当作是他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提供修炼的基础。这项修炼可使人们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索甲仁波切传承于伟大的大圆满教法,他具有这个传承的明显特质:充沛的活力、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
《殡葬人手记》托马斯·林奇
在一个为某种力量所主宰的世界,并非所有结局都美满,每句话都是吉祥的祝福。但每一次死亡总有一些补救;每一次丧失,总有一个写着我们姓名的复活节;每一次悲伤,总有爱作为安慰。——托马斯·林奇
像所有诗人一样,托马斯·林奇以死亡为主题,但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从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在这本书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症患者,有情人,有自杀,有残酷的、不幸的死亡,也有更多并非残酷和不幸的、令人动容的故事。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却催人泪下。
《殡葬人手记》中充满了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死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终会懂得的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传达了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书目介绍来自豆瓣网】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鄂网文【2019】4555-27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鄂字9号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鄂B2-20120044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雄楚大街268号湖北出版文化城B座5楼 联系电话:027-87679599/87679257 邮箱:cjyunrd@163.com
Copyright @ 2010-2018 Cjszc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20266号-12
扫码下载